警惕!智能汽车的技术暗面

2021-05-21 16:38:09      点击:


近年来,智能汽车的信息安全问题持续受到关注。日前,有文章进一步指出,智能汽车不仅存在泄露用户个人信息的风险,更有可能成为窃密工具,危害国家安全和利益。

比如,智能汽车为了实现自动驾驶等功能,必然要以车内网、车际网和车载移动互联网为基础进行无线通信和信息交换的大数据联通,需要安装多个摄像头和毫米波雷达、超声波等高精度定位传感器,采集、使用大量车辆及周边信息,这很可能导致涉密场所位置和情况泄露。


与手机进行蓝牙连接后,黑客还能以车辆为中介,轻易获取用户通讯录、短信微信、习惯时间等信息,遥控手机进行随身录音录像,甚至实现精准制导。据报道,伊朗高级核物理学家穆赫辛.法赫里扎德等人就是被AI远程制导暗杀的,而一旦智能汽车成为锁定核心人物的工具,类似的“行动”将更加简单。


最可怕的是,智能汽车的驾驶过程也可能受到黑客干扰,导致车辆失控甚至爆炸,成为直接危害社会安全的定时炸弹。


有专家因此指出,每一辆智能汽车都有可能成为“间谍”,千万辆智能汽车足以织就一张移动、精准、破坏力极强的实时动态情报网。特别是在这个国家秘密形态全面数字化的时代,许多行业、领域的信息单独看或许并非国家秘密,但汇集、分析后的结果却很有可能涉密,因此即使智能汽车不驶入、靠近涉密场所,不搭载涉密人员,也可能存在失泄密隐患。


对此,信息消费联盟理事长项立刚表示,与普通汽车不同,智能汽车在道路上行驶对道路、所在位置等各方面的信息采集都关系安全问题。对于智能汽车的这些信息,到底谁有权知道、信息存储在何处、谁来进行管理,迫切需要政府根据实际情况逐渐形成立法和要求。


而从技术应用的角度出发,学界、业界有声音认为,可以通过使用其他光电传感器和技术代替摄像头获得驾乘人员人脸状态和姿态特征。如果必须用摄像头,企业应明确证明车内信息只用于车内服务,而不被收集和上传到云端。对于其他需要上云的数据,应注意符合所在国网络空间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需求。比如,美国苹果公司就在2018年把中国内地用户的iCloud服务交由“云上贵州”运营,并由其管理、存储这一部分数据。


就像美国学者叶夫根尼.莫罗佐夫所说,如果我们看不到数字化生存的阴暗面,就终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技术。面对智能汽车等新兴技术,我们必须认真审视其光鲜外表下的瑕疵和漏洞,认识到窃密触角已经扩展到非传统安全领域,一些原本不被重 视的领域正在成为斗争前沿。只有及时跟进立法和监管,积极部署维护公民隐私和国家安全的技术手段,同时加强行业标准的确定,才能确保智能汽车等技术安全地为我所用,成为经济增长点而非潜在风险点。


摘录自《保密工作》杂志以上内容仅用于学习参考,非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QQ在线(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在线(咨询)
微信公众号—关注最新政策和资讯
市场合作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